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储蓄

超级大国还会确保第三名的实力不会太孱弱,未来可以再次扶持来打压第二名。现在,美国想要重点扶持,以压制中国的国家,很可能就是印度。 文章开始前,先问大家一道问题:“当你在赛跑时超越了第二名,请问你现在是第几名?”  答案先按下不表。 上个星期的文章写了美国关税政策背后总设计师——Stephen Miran的主要论述。没想到,才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关税政策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Miran更是在4月7号的白宫官方声明重复他的基本论述,并直接亮明底牌。 虽然他是一名经济学家,但你也可以把那份声明解读为一封勒索信。我给大家翻译成社团老大发言的版本,大意如下: 我(美国)做大哥做得很辛苦,全世界都不感恩我的付出,只懂得占便宜。 不过呢,我也不打算退下来,这个大哥的位置还是非我莫属,因为我是众望所归(我的拳头也是最大),所以这个保护费要调高。 你们各位都有选择,要么是交更高的保护费(关税)、要么就是更多地买我们的产品(不保证质量和价格)、要么搞好自己的军事(也可以购买我们的波音产品)、要么来我这里设厂(这工厂就是战国期间的 “质子” ),要么就是买我的债券(当然,利率和汇率也是我操控)。 很多朋友都说特朗普完全不讲道理,批评他的文章也俯拾皆是。不过,不管你喜不喜欢,特朗普是美国总统,乃铁一般的事实。而且,美国在拜登执政期间非但没有撤回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期间实行的贸易政策,还强化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提高中国电动车和太阳能板的关税,卸任前几天还搞出了一套限制AI芯片出口的禁令。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就爱针对中国? 无可否认,中国就是美国如今的首要假想敌。大英帝国作为美国的上一个超级大国就奉行 “大陆均势政策” (balance of power)思维,那就是扶持第三名来打压第二名,也就是此文开头那道问题的答案:当你超越第二名,你就是第二名。与此同时,超级大国还会确保第三名的实力不会太孱弱,未来可以再次扶持来打压第二名。大英帝国就在葡萄牙、俄国、普鲁士之间不断转换她想要扶持的第三名。 二战结束后,整个欧洲百废待兴,隔壁岸的美国自然就成为世界霸主。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就通过扶持中国,分化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包括韩国;而中国之后也从美国打压日本的过程中受惠;现在,美国想要重点扶持,以压制中国的国家,很可能就是印度。 故此,美国针对中国更多是维持自身优势考量。谁靠得近,就针对谁。 而我觉得有些因素会让美国和中国的针锋相对持续得更久。 的确,Miran或者特朗普现在的主要论述都是以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为核心,只看贸易量(也就是经常账户),而不看资本流动(也就是资本账户)。不过,这些并非中国故意的,也不是美国故意的。谁叫你们美国就是不断买、买、买,不断消费? 但为什么美国就是喜欢买、买、买? 我认为有两大原因,而这两个原因互相影响。一为经济发展起点不同,二为储蓄率和金融产品普及的差异。 首先的原因自然就是美国在二战后,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空前鼎盛,让许多美国人的消费水平快速上升。那个时候,谁有钱就是最大买家。美国自然就成了全世界最大消费国。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会因为预期收入的增多,而倾向更多借贷。 到了近代,美国的低利率环境进一步强化此现象。虽然美联储在2022年激进升息来压制通膨(现为4.25%至4.50%),但相较于2000年之前,美国的政策利率都是偏高,80年代甚至超过17%,到了90年代也平均落在5%左右的区间。 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8岁,而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也是他们的劳动力核心群体,有64%的年龄是介于24岁至54岁。这些群体里,要么是没经历过高利率时代,要么是从高利率过渡到低利率时代。而在低利率时代,借贷成本自然低,也成了许多人消费的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也有另一个重大事件在发生,那就是中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世贸后,美国每个月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从不到百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期间的近500亿美元,这比例也从总进口额的8%左右,上升到近20%。即使现在,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也有300多亿美元(差不多11%)。 低廉的借贷成本和入口价格,让中国迅速成为美国主要进口国之一。因此,美国储蓄率低是内部(经济成长和低利率)和外部(中国物价较低)的原因。 而当中国也借此赚取大量美元。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并没有发生Miran所设想的那样,把赚到的美元都转换成人民币,然后花掉呢? 如果你上网搜索,就很容易发现许多人都喜欢重复那套 “美国人没有储蓄概念所以喜欢借钱,而中国就有传统美德,懂得存钱” 等论述。不过这个论述的解释力并不足够。 目前,经济学家比较认可说法是,中国的储蓄率之所以这么高,是受到大环境和政策的深远影响。其中一个,就是 [vip_content_start] 一胎制。虽然中国在2015年已经放宽这项政策,但整体社会的生育率还是偏低。与此同时,中国早期的社会福利,或者我们常说的社会安全网(social safety net)都比较弱。 从经济学来说,这会造成一个家庭需要储存更多资源来应对生活上的不确定性,例如疾病、物件损坏、天灾、婚丧嫁娶等等。中国经济学家金刻羽在2014年的研究文章就有提到,中国城市里的独子家庭在2002年的平均储蓄率为21.3%。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会强调 “孝顺” 这一概念,因为这能够缓解那些遭遇不幸或者陷入经济困境的年迈家庭所造成的社会冲击。 而中国的高储蓄率不只是民间家庭而已,就连企业也是如此。2023年末,中国总储蓄规模达到了7.76万亿美元(美国为4.84万亿美元),为44.3%。这当中不乏中国早期没有这么多金融和借贷产品。作为对比,中国在1998年的房屋贷款总额只占总GDP的1%,而美国那时已经是54%。 因此,中国社会普遍会存在 “存钱” 的美德是受到大环境限制,而这些限制在美国并不存在。也正因这些限制,使得中国在配置资金时有所不同。所以,中国的高储蓄率会一直维持,而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也会一直存在。 与其说是美国总是爱针对中国,倒不如说,这是中美在成长起点存在前后之别(美国发展在前,中国追赶在后),以及国内环境差异(美国金融产品多元且借贷成本低廉,中国因人口压力而实行克制式政策),最后造成的局面。
2天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5月前
(麻坡22日讯)一名华裔妇女为了兼职赚外快,误坠线上购物平台诈骗陷阱,8次交易被骗走2万2000令吉的储蓄。 现年57岁的家庭主妇黄女士今日透过马华峇吉里区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揭露她于9月通过脸书认识一名网友后,就坠入诈骗份子圈套的遭遇。 她说,对方献议介绍兼职工作机会给她,即在一个声称是“hunter”的购物平台开设户头,为顾客刷单,每次可赚取20%的佣金。 黄女士表示,开始时她也有想过会不会受骗,但在与对方视频通话后放下戒心,并在一个网站上注册成为代理。 “由于不会使用电子银行交易,我向银行提款,先后8次共汇入2万2000令吉到对方提供的3个不同户头。” 她透露,她最后一次汇款是在9月28日,当时汇入4000令吉,之后就停止一切交易,并向对方表明要提取利润,却遭对方要求支付额外1000美金的费用,她这才意识到被骗,并拒绝支付额外费用。 她说,被骗走的钱,是她多年来从4个孩子平日给的零用钱省吃俭用存下来,原以为可用这些钱来做兼职赚点佣金,没想到反坠入线上购物平台诈骗陷阱。 黄女士说,更可怕的是她只是寻求马青峇吉里区团团长黄宗旸的协助,准备前往警局报案,岂料,相关平台似乎有监听功能,隔天平台就被关闭,所有记录也全部消失。 “所幸我先一步截屏,否则完全没有记录,无法报案。” 她也说,由于不会使用电子银行交易,只会现金汇款,因此保住了其他户头的钱财。 她透露,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仍在接触相关购物平台,为了不要再有其他受害者被骗,所以她挺身而出作出提醒。 马青峇吉里区团团长黄宗旸提醒民众,不要轻易点开陌生链接和相信视频通话。 “据黄女士表示,她曾通过视讯与相信来自香港的网友交流,所以才卸下防备之心。” 他提醒民众,现在AI技术已经很先进,视讯也可以变脸,民众不要轻易相信任何陌生人献议,也不要点击陌生人提供的链接。 他说,一但误坠诈骗陷阱,应马上关闭手机和取出手机SIM卡,并暂时终止所有交易,在24小时内寻求国家诈骗应对中心(NSRC)997热线服务的帮助,立即采取行动,冻终和终止银行户头交易。 出席发布会者包括马华峇吉里区会投诉局主任蔡利发及马青峇吉里区团秘书陈祉祺。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8月前
8月前
这就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拿咖啡奶茶之类的来举例就好,身边每个人都在喝,自己不喝的话,久而久之都觉得自己好像过得特别惨。 最近天哥跟一个大概26-7岁的年轻人聊起理财和储蓄,唯他却抱怨到,其实他并不是不想存钱,而是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存。 那位年轻人说,他的工资3000多令吉,扣完公积金之类的,净工资才3000令吉出头。供车贷,扣掉房租后,剩下2000令吉都不到。再扣掉其他日常开销,以及偶尔拍拖吃饭看戏的费用后,最后就剩下个3-400令吉,如果有朋友生日或聚会,甚至连一点钱都没剩下了。 有时朋友约旅游,他也不敢答应,更别提存钱了。他还认为,3-400令吉存来有何用?即使每个月能稳定存300令吉,一年也只有3600令吉,存到他55岁退休时,顶多也只是10万、8万。到那时,这些钱可能什么都不是了。 有没有很熟悉?因为这可能是许多年轻人现在的写照,或许你自己也经历过,或从他人口中听闻过类似的对话。 科技日新月异,消费模式也越来越新颖,诱惑也越来越多。30年前哪有什么苹果、三星、华为?那时大哥大已经算是奢侈品了,家里有一台电话就很不错了。以前想喝咖啡或巧克力,最多也是去茶室叫一杯kopi冰或milo冰,哪有什么一大堆奶茶店供选择?还有一些知名连锁咖啡店,一杯高级咖啡动辄就要10-20令吉。 这就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拿咖啡奶茶之类的来举例就好,身边每个人都在喝,自己不喝的话,久而久之都觉得自己好像过得特别惨。再看看自己的薪水,觉得即使不去享受也存不到多少钱,倒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先过好生活比较重要。每个月打工都会扣公积金,哪需要存什么后备金?更何况现在公积金也可以提款部分当后备金了,退休后如何就到时候再算吧,可能自己都活不到那个年龄了。 那么这种情况代表所有的年轻人吗?未必。 这里也想跟大家分享另一位年轻人跟天哥的交流。 完全相反的例子 他告诉天哥,自己想要每个月定期定额存入1000令吉到投资基金,希望藉此累积起一笔财富,在年龄较大时可以比较多选择,活得比较有尊严。 天哥对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想法感到很欣慰,但询问起他每个月的收入时,天哥吓了一跳,因为他的净收入只有大约2000令吉左右。天哥认为,以他的情况,如果每个月存1000令吉的话,有点过于极端了。 当时天哥也稍作提醒,问他是否需要考虑减少投资数额。因为投资基金讲究的是长期,如果迟点因为周转不灵而需要调整储蓄额,遇到行情好时问题还不大,但如果正好遇到全球大萧条,势必会影响到投资绩效,这样就真的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天哥当时建议让他先调整至500令吉,剩余的放进储蓄户口当定投,如果他真的能够维持超过1年以上,我们再照原本的计划去进行。不过他拒绝了,他说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因为自己并不是高学历人士,尤其他这种做车房的,即使做到会飞天,工资也不会飞到多高,如果他不储蓄,这辈子肯定浑浑噩噩就过完一世了。 因此,在了解过投资后,他选择先苦后甜的道路。 说真的,天哥分享他们俩的真人真事,不是想说前者很差,后者很好。而是想通过年龄和性别相近的两人,却抱有不同心态的这件事情,来传达一些思考。 前者可能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在他那个年龄层也算正常;后者因为没有太多出路,所以收入较低。虽然前者收入高,但他却像大部分的月光族一样,每个月不知道咋地,钱不知不觉就花没了,更别说存钱。而后者明明收入更低,但他清楚自己将来没有出路,因此必须自劈一条血路。 2-30年后会发生什么事,天哥自然无法预知,但是天哥观人的经验来看,多一个2-30年,后者过得比前者好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这不是因为他储蓄多,而是因为他为人明确,清楚自己要什么。 而前者则认为存个3-400令吉根本没用,所以直接放弃。如果这种性格不改,多一个10年或者20年,即使收入提高,他很大概率还是会因为自己的性格而存不到钱。 总的来说,存钱是肯定不会错的,毕竟赚到不代表什么,存到才是自己的。关键在于,存钱讲究的不是2+2=4,而是 [vip_content_start] 2×2=4,虽然结果看似相同,但如果持续下去,一个是2,4,6,8,10的线性增长,另一个则是2,4,8,16,32的指数增长。投资理财,其实是后者的增长方式。 最后再提一下,假设前者每月愿意储蓄300块,并以比较正常的投资收益率6%计算,到他退休时,实际上他的储蓄可能会达到30万令吉左右,而不是他预期的10万或8万,是预期的三倍之多。 重点是,这个假设是基于他30年内没有涨薪并继续保持储蓄的情况。 如果他后续有因为加薪而调整储蓄额,或者投资收益比预期来得高,那么整体效益就会更好了。投资理财不一定都要十万、八千七才能开始的,先从几百块开始,养成储蓄的习惯和累积知识,再慢慢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调整储蓄额,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难道天哥也是打从一开始就那么成功?不见得吧?还不是一步一脚印的走了20多年才走出的这片天? 其实投资理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是很多人选择先享受今天而已。但是当我们做出这样选择时,就必须做好接受明天可能面临诸多艰难的准备。人生本来就是公平的,就看我们倾向于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而已不是吗? 共勉之。
9月前
9月前
10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