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州選成績,會令安華未來施政更舉步維艱,鋪在面前的是一條漫長曲折的改革之路。
6州選舉大局已定,從牌面上看,希盟和國盟各保3州,維持原狀,實則是國盟的選票增長勢頭更勝一籌。
在東海岸3州,國盟所向披靡,在森檳雪3州,也有斬獲。如果這些州屬的投票率再高些,國盟可能入賬更多。
綠潮沒有淹沒森檳雪3州,主要是因為希盟的基本盤,即華印裔沒有跑票。另外,有些巫裔選民對於投票意興闌珊,不少人沒有回鄉投票,就算是在地選民,也覺得生計比投票重要。
可以說,其實政治倦怠感皆有滲透各族,只是非穆為了阻擋綠潮,仍會卯足全力動員投票,而馬來族群卻相對少了非投票不可的意願。
然而,這不代表團結政府可以安然無憂的度過未來幾年。
回顧歷史,在2008年3月8日舉行的第12屆大選,大馬掀起了政治海嘯,除了吉蘭丹,雪檳霹吉也首次變天,落入反對黨手中。
當時,人民對執政黨貪腐濫權、選舉不公、種族主義當道、油價高漲等問題不滿,藉由手中一票,發揮人民力量,才讓大馬政治版圖重新劃分。
當中,雪州之所以變天,前雪州大臣基爾“功不可沒”,其千萬豪宅“基宮”掀起千層浪。在這之前,巴生港口區前任州議員查卡利亞的“查宮”風波也早已引發民怨。由此可見,涉及貪腐絕對可以讓政權倒臺。
政治海嘯至今已15年,除了檳雪政權靠著良好施政,仍堪稱穩固外,霹吉政權已幾度易主。
這說明了若沒有政治青蛙作怪,要留住選民的心其實不難,不外是讓人民覺得政府做的好,不必換。
再回看2018年,大馬變天,也是因為兩大課題:1MDB案及消費稅課題持續發酵。如今,這兩大課題已走出選民視野。人民更關注疫後生活費高漲課題。無法否認,宗教保守主義也確實影響了一些年輕選民的投票趨向。
州選成績顯示,希盟主要仍是靠火箭的華印票取勝,巫統也只是保住了一些基本盤,並沒有爭取到更多馬來選票迴流。團結政府的合作模式在州選後暫時不會改變,但未來能走多遠,必須深思。
尤其是安華上任後大力宣揚打貪,但團隊內卻有人涉及貪腐官司,這會讓巫裔選民覺得他言行不一。這種負面效應,無法在短期內扭轉。
此外,團結政府上任近9個月,為了避免在6州選趕走選票,各種經濟改革措施一直延宕。如今州選成績並非大好,相信安華團隊在重重顧慮下,不會大刀闊斧的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至於教育政策的改進,如支持華教、承認統考、廢除固打製等,更將成為不能碰的禁忌。
只是,這種船頭怕鬼,船尾怕賊,看著族群投票趨勢辦事的方式,會把國家帶往錯誤的方向。
如果對手是通過社媒宣導不正確的理念,同是通過社媒起家的希盟,也應在同樣戰場,以及正規教育體制宣揚正念,撥亂反正。
如果巫裔對各族享有平權仍有疑慮,希盟要做之事,是通過教育改革,以及各種管道,向年輕一代灌輸平權的觀念,而不是反過來要求少數族群“體諒”無法改革的苦衷。
總的來說,本次州選成績,會令安華未來施政更舉步維艱,鋪在面前的是一條漫長曲折的改革之路,可是,若放眼長遠江山,以及打造更開明團結的馬來西亞,安華政府在改革路上,還是必須勇敢前進,就算只跨出一小步,也勝於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