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統在吉打全軍覆沒,已徹底改變政治版圖,相信伊斯蘭黨勢力開始藉助馬來民怨海嘯,從吉打州蔓延到比較城市化的州屬,尤其吉打巫統已幾近被連根拔起,10年內都很難有翻身。
國陣巫統在2018年州選,即便面對政治海嘯下,依然能保住雙溪甸、莪佔比叻、萬拉峇魯3個議席,但這次州選不僅無法守土,連吉北區備受看好的選區如熱水湖、黑木山和柏魯都敗北,競選的15個州席全數慘敗!
根據州選舉成績分析,國陣巫統上陣的議席,所取得票數介於4000至1萬張票,國盟得票與國陣巫統得票,數據對對呈70對30狀態,意即維持去年大選開票成績的比例。
70(國盟)對30(希盟+國陣)形勢下,巫統原有希望爭得一兩席。
沙努西官司反致投票一面倒
不過,吉看守大臣莫哈末沙努西扯上官司案,團結政府陣營挑起稀土濫權案,不但對吉打州選情沒有加分,推動原維持2022年大選水平的綠潮,直至掀至臨界點之後引起馬來選民倒盤,投票再現一面倒形勢,巫統毫無招架能力,全軍徹底潰敗。
從巫統的得票可以推測,或許是基本盤再度流入國盟票箱,靠希盟支持者轉向支持的票數,但完全不足以抗綠潮;或是巫統的基本盤穩住,但是希盟的支持者,特別是誠信黨和公正黨的原支持者,在巫統角逐的選區反向投國盟。不過,如果觀察選民的動向,相信前者的可能性較高。
無論如何,以上推測必須在取得每個投票渠道的票箱數據,才能真正掌握選民的動向。
巫裔轉右傾 非巫裔左傾
此外,巫統上陣15個州席全數落敗,意味馬來選民開始從原本保持在中間偏右派,轉向支持極右派的陣營,即伊黨主導的國盟;相反的,非馬來選民較傾向左派,即便全數出來投票,也無法挽救團結政府陣營,更何況巫統上陣的州席,皆是馬來選民超過80%的選區,非馬來人的選票在這場選舉完全無法扮演角色。
舉個例子,國陣吉打州主席馬哈基爾上陣的柏魯議席,當地有2萬8606名選民,其中暹裔選民佔12.87%,加上華裔選民佔約14%,暹裔選民一直以來是國陣的鐵票,如果馬來選民沒有灌溉式湧向國盟,馬哈基爾就有機會“低空過關”打敗伊黨候選人莫哈末拉茲。
可惜,綠潮不退,馬哈基爾無法為巫統收復這個在2018年敗給伊黨的議席。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州席是雙溪甸,這個州席與柏魯相似,暹裔選民佔約11.7%,前州議員蘇萊雅在2018年大選不受海嘯衝擊成功守土,原因是暹裔選民扮演角色保住她;這次州選,突然改為巫青團新兵莫哈末法茲爾上陣,取得1萬零55張票,比上一屆蘇萊雅的1萬2213張票有所減少,伊黨候選人阿都拉薩以1萬7099張多數票獲勝,顯示新選民增加或巫統選票流失,導致巫統失掉這個堡壘區。
團結政府敲警鐘
巫統在吉打州全數慘敗,已對團結政府敲響警鐘,因為吉打州作為馬來腹地的州屬,原本就是巫統與伊黨的傳統戰場,巫統代表團結政府的陣營攻打15個州席,佔36個議席中的41.7%,但事實上巫統無法為團結陣營貢獻任何州席,反之公正黨和行動黨靠著華印選民比例較高的議席奪取3個州席。
如今政治趨勢已加劇馬來選民和非馬來選民的立場差距,這已改變吉打州的政治版圖,只要馬來選民比例超高的州席,將會是國盟尤其伊黨囊中物,巫統接下來的兩屆大選,恐怕翻身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