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18歲投票的起步不是太早或太遲的問題,而是我們有沒有政治意願放手讓新一代在政治上成長和成熟。
6州選舉擇定日期之後,華玲7名年輕人自掏腰包合資逾2萬令吉,製作一臺和直升機同樣比例的直升機模型,放在甘榜查羅沙浪為選舉造勢。
他們7個月前就開始策劃,購買材料,工餘時間分工合作把羅裡空殼和二手零件拼成一架以假真亂真的模擬直升機,如今這件作品成了“州選舉旅遊景點”,村民引以為豪,外州遊客湧來拍照打卡。
這個年頭,很多年輕人都說錢不夠用,能夠讓這幾個年輕人出錢出力為支持的政黨打選戰,背後的推動力叫“熱忱”。
我們曾經在大集會看過那樣的熱忱,不過,今天很多人連出席政治座談會的興致都沒有了,所以感受不到選舉的溫度。正當我們以為選舉熱不起來的時候,社媒尤其是Tik Tok平臺正在活滾沸騰。
很多年輕人制作視頻,創作歌曲,發表政見,進行街坊,除了網紅藝人還有很多百姓和素人,他們有話直說,立場鮮明,比政黨的宣傳更有滲透力,召喚著年輕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這次州選,年輕選民絕對是各政黨各陣營積極爭取的選票,尤其是上屆州選票數非常接近的議席,年輕人的選票具有關鍵作用。
根據選委會最新選民冊,此次6州選舉,年輕選民增加不少,符合投票資格的選民有977萬3571人,其中18至30歲的選民佔了300萬人,更值得關注的是,6州有106個州議席的30歲選民佔30%到40%的比例,他們極有可能成為這些議席的造王者。
去年第15屆全國大選第一次採用18歲及以上自動登記為選民的選民冊,大家沒有十足把握年輕人會怎樣投票,但都以為年輕人會投給希盟或MUDA,意想不到的結果是,新選民成了國盟的新希望。國盟所贏得的議席,選民年齡普遍上較年輕。
人權律師茜蒂卡欣在大選成績揭曉時,在臉書絕望寫道:“18歲投票沒有拯救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正在走向毀滅!”
她後來受詢時進一步說,大選結果證明了18歲投票政策是一個“被誤解的理想主義”,由開明進步的年輕群體所推動,卻是讓伊黨等保守派用來贏得更多支持的關鍵。
年輕人不管任何種族應該都是開明的,響往開放自由的,和世界接軌的,但這只是我們所知道的年輕人,還有一些年輕人長期接受宗教的薰陶,他們也追得上時代,但是談到宗教時依然守舊,也延續上一代的政治信仰。
大選成績出爐後,大家才驚覺國盟在TikTok的宣傳取得驚人效果,加上伊黨早在宗教學校向新生代灌輸宗教價值觀,引導他們的投票趨向,18歲投票政策讓他們提早驗收成果。
這次州選社交媒體依然是主要戰場,因為年輕人都在這裡,希盟國陣也挺起直追,不讓國盟專美,一些支持希盟國陣的年輕選民開始湧出來。
在tik tok媒體就看到一名東海岸的巫裔年輕人宣洩不滿,他說東海岸人民都不想改變現狀,他們不在乎福利,不在乎地方沒有發展,只擔心政局起變化被剝奪信仰權利。但他提醒鄉親父老,他們州屬一直沒有進步,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因為他們認定只有某些政黨可以捍衛他們的信仰而不敢求變,任由地方發展不進則退的遠遠拋在其他州屬的後頭。
這名年輕人的告白代表了改革的希望,不過也反映了實事,即很多鄉區馬來人依然趨向保守,不願改變,他們在發展和宗教之間選擇了後者,要說服新一代接受改變尚需要時間和心力。
而且各族年輕人所支持的陣線也趨向兩極化,華裔年輕人多數支持希盟國陣,而巫裔青年則以國盟支持者居多。
有人認為,我國推動18歲投票太匆促,獨立民調機構巧思中心(ILHAM)在大選後訪問了年輕選民,發現他們還未完做好準備或有足夠成熟在選舉中做出決定,有將近90%的18至21歲年輕選民,完全沒有關注國家時事和政治局勢,大部分還是受家人的政治傾向所影響。
不過大馬青年運動組織Undi18積極推動年輕選民投票,重視的不是他們投哪一個政黨,而是他們對政治的參與度。
18歲投票政策的正面影響是各政黨必須傾聽年輕人的聲音,競選宣言要納入和年輕人相關的福利,不再只是把焦點放在年長選民身上,因為國家現在的建設,未來是屬於他們的。
推動18歲投票的起步不是太早或太遲的問題,而是我們有沒有政治意願放手讓新一代在政治上成長和成熟。
上星期日晚上出席了MUDA的競選活動,人數當然遠遠不及希盟國陣或國盟大型活動人山人海的盛況,但也有兩三百人,出席者多數是年輕人或專業人士,他們很專心聆聽演講至結束,最後紛紛掏腰包買T恤以示支持。
隨機問了身邊一位年輕人,為何會來聽這場演講,他回答說,不想成為任何聯盟或政黨的“定期存款”,他要用投票權利告訴政黨:“我們是選民,不是你的數字。”
第一次投票可能沒有經驗,會隨波逐流,但他們會長大,會累積經驗,會學會明辨是非,最重要的是,既然給了他們決定國家的未來的權利,我們就要尊重他們的選擇,更何況,就算擁有10屆大選投票經驗的人,也不等於會做出正確的政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