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盟真的以簡單議席執政檳城,首長位子不會是民政的,即使能當上,也只是跛腳的華人首長。馬來政黨,包括巫統,向來對奪取檳城首長職位是如飢似渴,現在伊黨和土團有機會,豈有不把握的理由?屆時全馬唯一華人首長可能就此終結在民政手中。
6州選舉完成提名,接下來要看14天競選期間會發生什麼足以影響選民投票意向的突發狀況?8月12日的開票結果也將決定未來國家政治走向。
身為合格的選民,你手中一票很重要。相信你聽了不少咖啡店的大叔論點,也讀了不少專業的分析。各方論點可作為投票參考,但評論人也有自己的政治取向,所以不能照單全收,選舉最終的結果還是操在選民集體的選擇,你身為其中一分子,應該“想好好才投”。
從提名的結果看,首次組成聯盟的希盟─巫統的排陣是求穩,力求保住原有執政的3州,雖說面對挑戰,要維持執政權不難,但3州的三分二議席優勢被削弱是有可能的。重奪吉打是一大紅利,丹登相信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
至於國盟,信心滿滿要保住吉打、吉蘭丹和登嘉樓,甚至放眼拿下雪州和森美蘭,尤其是雪州,國盟的候選人排陣似乎做好執政的準備。譬如,曾經在希盟旗下擔任大臣的阿茲敏重出江湖,萬一執政是國盟的大臣人選,去年大選,他在鵝嘜敗給徒弟,即希盟大臣人選阿米魯丁,這回師徒倆沒有再碰頭,不過彼此還是安排了代理戰。
阿茲敏在提名前頻頻重提他擔任大臣時為雪州經濟做出的貢獻,以及帶給雪州人的各種恩惠,試圖喚起雪州人的記憶,希望選民支持他回到雪州權力中心,但他必須覺醒,民眾的記憶可能還停留在他背叛希盟的行為上。至截稿時,雪州國盟還未宣佈競選宣言,惟從阿茲敏和其他大咖提名前的言論來看,八九不離十,是走民粹路線。
去年敗選的記錄,對於阿茲敏來說,不是障礙,他之前嗆聲阿米魯丁,輸了國席,不代表州席他也不能贏。阿茲敏離開原本屬於安邦國席的國際山莊,轉打鵝嘜屬下的淡江議席,輸了國席卻來打屬下的州席,選民會如何看待,這才是關鍵。
淡江州席的馬來選民高達81.86%,阿茲敏希望靠馬來票過關。國盟去年在雪州鄉區和半城鄉區掀起的“綠潮”會燎原至城市?
催谷非馬來選票的任務主要落在民政、土團的非土著臂膀,或者伊斯蘭黨支持者大會堂的非土著候選人身上,但這會是艱鉅的任務。以民政為例,他們在雪州也曾經輝煌過,可經過幾屆的潰敗,他們不太容易站起來。過去2屆選舉,他們給我的印象是提名後人即失蹤,海報也不見一張,敗選後更不用說,也沒有留下繼續耕耘。
本次州選民政在雪州只上陣8席,3名華裔、4名印裔和1名巫裔,這樣的排陣相信是為了反映民政的多元種族色彩,可是並非所有候選人都是民政黨員。人選給人臨時湊數的觀感,他們主要對壘行動黨甚至在多個選區還遇上MUDA和人民黨的攔路。
以民政在有競選州屬的排陣來觀察,他們是希望搭上國盟勢頭看漲的便車,“綠潮”也好,“民怨浪潮”也罷,希望能有所突破。身為盟友,伊斯蘭黨和土團當然願意與民政分享利益,畢竟一旦執政,州行政團隊能有非土著代表,是最理想不過。只不過,盟友尤其是伊黨基層的想法未必與高層相同,看看民政主席劉華才的窩囊遭遇即可見一斑。
他在檳城面臨伊黨基層的反彈,在提名日完全不給予支持,意味著不會助選,更不會投票給民政候選人。雖然只是2個檳城選區抗議劉華才,這種情緒會不會輻射到其他選區?以伊黨基層和支持者的團結程度來看,即使黨警告不要扯後腿,但是對象是民政候選人,並非伊黨候選人,情況就很難控制了。
有傳言說國盟是為了“保送”劉華才當選,擋住基層反彈而執意讓這位黨魁上陣馬來選區。問題是劉華才有實力嗎?他真的樂意接受這樣的安排?他一再被伊黨基層給予臉色,而且國盟高層也不是特別給力,他還能嚥下這口氣,真是為了權力,或者為了服務人民,“豁出去”了?
不過,如果國盟真的以簡單議席執政檳城,首長位子不會是民政的,即使能當上,也只是跛腳的華人首長。馬來政黨,包括巫統,向來對奪取檳城首長職位是如飢似渴,現在伊黨和土團有機會,豈有不把握的理由?屆時全馬唯一華人首長可能就此終結在民政手中。
先不談華人是否能左右選情,尤其在伊黨的強區。至少從華文媒體抽樣訪問,華人選民普遍上是拒絕國盟,尤其是伊黨,不是因為宗教的因素,而是他們在其他執政州的表現令人沒有信心,領導人的素質也低落。
希盟領導的雪森檳政府,沒有犯下嚴重過失,一些瑕疵的補救還是到位的,還不至於需要換人做做看。國盟基本是利用州選來達到推翻安華的目的,借州選向團結政府進行公投,但是州選的意義和目的是投選州政府,與國會選舉是兩回事。更正確來說,州選是對國盟的“公投”,他們的領袖不斷操弄3R(王室、種族和宗教)課題,應該受到選民的裁決。
不只是國盟的部分領袖操弄3R課題,馬哈迪更與他們結盟,推波助瀾,老馬近期的言論,狂妄至極,忽視憲法,嚴重撕裂大馬人的和諧與團結。馬哈迪與國盟因為馬來主權議程一拍即合,如果達到他們的目的,州選後的局面不難想象,政局不會穩定下來,國家與進步的距離更會進一步拉開。許多人已經從2020年馬哈迪背叛選民的舉止,汲取了教訓,有權投票的你又會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