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族群、城市选民和游子都是反抗国阵巫统的大军,除了资讯取得较多元之外,他们的政治态度跟同样居住在城市的华裔选民一样,对政府有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只是否决国阵巫统的东海岸选票都流入伊斯兰党票箱。
笔者在上一篇文章《巫统州选翻身?难!》(6月21日本栏)已经谈过政党重组的概念——政党与选民的传统链接被打破,那么,政党重组跟马来社会的政治分歧又有什么关系?马来选民才有能力决定马来西亚政治走向,非马来选民的华裔、印裔和东马土著只能扮演制衡及牵制角色。因此,了解马来社会的政治分歧,及其政党动向显得非常重要。
就马来社会的政治分歧,早在2022年大选前已非常清楚。2018年大选前,国立大学Junaidi教授对半岛东海岸的马尼(Manir)州席进行详尽的分析。Junaidi发现这个坐落在登嘉楼州的选区,马来选民的比例高达99%,巫统和伊斯兰党两大马来穆斯林政党势均力敌,巫伊两党都维持五五波对决之势。
在选民结构方面,Junaidi指出,巫统支持者具备老年、内陆、乡区、低收入、接收资讯管道单一、公职、邮寄选民、教育程度低等特性,伊党支持者则以年轻、城市、收入较高、接收资讯管道多元、外坡工作、教育程度高、宗教热诚高等为主。关于年轻族群支持伊党的说法,是因为这些选民跳脱巫统的媒体曝光,通过网络掌握更多资讯,因此对执政者的巫统没有什么好感。
年轻族群、城市选民和游子都是反抗国阵巫统的大军,除了资讯取得较多元之外,他们的政治态度跟同样居住在城市的华裔选民一样,对政府有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只是否决国阵巫统的东海岸选票都流入伊斯兰党票箱。
为何这些选民拒绝希盟呢?第一,伊党在地形象较好,品牌可靠,算是反巫统的老字号。第二,这些群体太厌恶巫统,恰好伊党是最有能力打败巫统的政党,遂而发生对希盟的弃保投票(strategic voting)。第三,伊党跟巫统同属马来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光谱,票投伊党最有保障。至于巫统支持者,事实上相当脆弱,凝聚力差劲,因为他们支持和感恩的是执政者而非巫统,同时他们担忧政权更迭后的政治成本。
随着网络覆盖率持续扩大,18岁投票和选民自动登记制落实,年轻族群、城市选民、游子选民和对政府品质要求较高的选民,加速马来选民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摧毁巫统的地方桩脚和恩庇体系,于是,网络普及化和投票权扩大成为国盟的利多因素,“取代国阵巫统”的政党重组就此爆开,按照这个趋势,伊党乃至国盟势必取代国阵巫统。
如以政党重组理论推测,巫统以及依赖国阵外壳的马华公会和国大党,都将在来临六州选面临滑铁卢。国阵得救的唯一办法就是解散国阵,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合成由马来菁英领导的多元政党,促成新一波的“第三势力崛起”,没错,就是另一个公正党的锥形,如此才能保住巫统底气,延续国阵政治遗产。
碍于反跳槽法限制、基层欠缺活力及保守势力挂帅,国阵三党合一几乎不可能,因此,国阵的下场就是被国盟吞噬。毕竟,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巫统不可能向18岁选民收回投票权或终止5G网络,更不可能阻止民众获取更多的政治资讯。
伊党崛起对华社而言是一种恐惧,对马来选民来说,国盟壮大可是划时代的政治变革,那种亢奋如同2008年大选华裔痛扁马华和民政党般刺激。马来社会的政党重组是华社必须接受的事实,只有接受它才能找出捍卫华社权利及促进国家前进的方法。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